top of page

[校园新闻] 傅承德老师儒家核心六论讲座



摄影、报导:多媒体创作学会


2023年度的假期已于2月18日开始,而秉持着持续学习不断求进步的精神,学校邀请了傅承德老师前来本校主讲《儒家核心六论》。除了本校教师外,学校也开放这项活动供校外人士参加,一起学习儒家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圆满人生图里的命善、性善、明善、择善、至善以及乐善。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而“仁”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人之性:人性向善;人之道:择善固执;人之成:止于至善。而“仁”则离不开善,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如五伦里的君臣父子昆弟的关系。人们会因为不同的人际关系而有着不同的生而为人及人与人交往应有的表现,而善也有了不同的名目。而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适当关系实现,将能形成次序与和谐,否则将出现你争我夺乃至杀人放火、分裂动乱的情况。因此“行仁”不能离开做人处事的表现,不能忽略“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即“善”。


关于“善”,究竟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吗?为何人性是“向善”而非“本善”?老师举了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如我们喜欢看别人做好事,我们向往善;但相反的一个小孩在不懂事时看到蚂蚁便毫无缘由的将其捏死,那我们是否还能认为其本性是善良的呢?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孟子》里提及,所弃所存,即人性之善。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向善之性是与生俱来,只要好好存养扩充,人生还有什么欠缺的呢?


《中庸》提及: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指由真诚而能明善,可称为本性的作用;由明善而能真诚,可称为教化的作用。真诚到一定程度就会明善;明善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真诚。本性是先天,教化是后天,关键在真诚。而差别在于有的人天生就了解而真诚行善,有的人则透过后天的学习、了解而真诚行善。


修养与智慧没有终点,孔子的一贯之道,一个字是“仁”,两个字是“真诚”,四个字是“承礼启仁”,即承传周公所制作的礼制,为天下人开启人生正途。孔子以仁为核心观念,贯穿人生的六大课题,即信仰、人性、教育、修养、快乐与政治。孔子的思想经历了数千年仍能流传必有其原因,当中所提倡的“仁”也能作为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一个追求的精神境界,无论在心境亦或言行举止都能达到人生的圆满。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